我的父亲黄凯是四川省梓潼县人。1949年,当红色的旗帜插遍中国大地,17岁的父亲按捺不住那颗热血澎湃的心,毅然告别家人,穿上军装,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父亲跃跃欲试,想要奔赴一线、保家卫国。但第一批参战的,没有父亲所在部队。这让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十分遗憾。
1952年,父亲终于如愿以偿地踏上了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的火车。
(资料图片)
这是停战协议签署后,父亲在朝鲜开城拍摄的照片。
“那时候我们一整车的人都做好了一去不回的准备。”回忆往事,父亲清楚地记得在赴朝的火车上,战士们慷慨激昂的样子。
父亲说,那时候的朝鲜,冰天雪地,非常寒冷,每天都有美国的飞机狂轰滥炸,很多战友还没参加战斗就牺牲了。
父亲入朝后被编进手枪班,主要担负保卫任务。
“敌人的炮弹一颗一颗地落在指挥所前,有时候弹片直接就飞进了指挥所,我的一个战友就是被弹片击中牺牲的。”父亲说。
1953年2月,父亲随部队来到三八线附近。
“那时我们手枪班的任务就是‘抓舌头’。我记得我们抓了一个美国的排长,审讯后才知道,他们也不想打仗,想抓紧回家过幸福生活。”
父亲说,当时敌人炮火封锁严密,给养供应面临巨大困难。大家都把棉被披在身上当大衣,饿了就抓把炒面吃。为了控制志愿军的水源,敌机一遍遍来回扫射,数十名战友牺牲在短短几十米的取水路上。
“我们接到命令,穿越炮火下山取水。”父亲说,“第一次,我刚提着桶爬出坑道,狙击手就射穿了我手中的水桶。后来,我终于爬过了几十米的生死线,提了满满一桶水。回来途中,突然,一颗炮弹在我附近炸开,我晕了过去。醒来后,脸上全是血,弹片击中了头部,幸好水桶还在。”
“这是战士们的‘救命水’,就算是死,我也要把水带回去。我爬了将近半个小时,终于把那桶水带回了坑道,然后就因失血过多昏过去。”每每讲到这里,父亲的眼神无比坚毅,像是回到了战场上。
那块弹片至今还留在父亲的头部。父亲的耳朵也因此几近失聪。
1955年,父亲回到祖国。战争给父亲留下了难以治愈的伤痛,但父亲却说,抗美援朝的经历是他一辈子的财富,让他一直保持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作风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这是2020年父亲在家中拍摄的照片
1986年,父亲移交安置到江苏省连云港市。他有一副热心肠,退休后常在农忙时节回原部队帮助修理农机。他还积极调解邻里纠纷,协助做好军休干部及遗属的思想工作。2011年,父亲被评为全省先进军队离退休干部。(黄军民)
这是2020年连云港市军休中心慰问父亲时拍摄的照片
出品人:李学勇、李俊
监制:李砺寒、常爱玲、齐慧杰、田源
策划:王逸涛、张汨汨、黄庆华
统筹:蔡琳琳、孙丰晓、胡碧霞
协调:李成蹊、刘妍、孙雯
记者:张瑞杰
编校:高蕊、张骄瀛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联合出品
特别鸣谢
退役军人事务部办公厅
退役军人事务部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司
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连云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