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 >正文

2023-06-29 16:50:31 来源:   文汇报

世界热点!数字化浸润施工安全每个细节,黄浦超8成土建项目接入智能管理平台


【资料图】

南有市级建筑保护单位慈修庵,北有历史风貌保护建筑开明里、南市图书馆,基坑距轨道交通10号线隧道最短距离仅10米;近处飘来豫园的热闹,远眺能看见陆家嘴的高楼大厦。2026年,这里将建成高层住宅、商业综合体、休闲步道和地下停车库等。对于黄浦区重大工程露香园二期而言,“寸土寸金”一词就是如此直观,施工难度与精度也直线提升。昨天(27日)早晨,项目经理姜振东从工地5号门进入,先后往返于建筑工地和工人之家等几个点位,来回数次,轨迹交叠在一起。除了他,项目上700余名建筑工人均做到了有迹可循。“安全帽内置GPS定位仪记录轨迹,可以防止有人翻墙、进入危险区域等。”

目前,黄浦区超80%的在建土建项目,都已将人员、机器、材料等工地要素接入一套“智慧工地”监管平台,从而提升建筑工地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切实做到安全生产。这一数字化管理平台,围绕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聚焦工地监管中的难点、堵点,以及企业在工地管理中的实际需求打造,于昨天获认定为2022年黄浦区数字化转型示范应用场景。

“婆婆嘴”不如实地走一遍

“高坠、着火、触电……这些危险遇到的几率不高,一旦遇上就是100%,”姜振东是项目经理,也是工地安全第一责任人,心里装着700位工友的平安和工地角角落落的安全。露香园二期和他曾待过的其他工地不同,“安全员啰嗦再多遍,不如工人身临其境地感受一遍”,工地上专门开出一间VR(虚拟现实)体验室,设计了24种工地上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境,专供工友们使用穿戴设备体验和学习遇到危险时的处置应对办法。

数字化手段浸润在每个安全细节里,悄然改变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认知。譬如两幢高层住宅,目前已初具雏形,在建造过程中,每出现有相对地势差的区域,就会安装临边防护预警装置,主要用来预防高坠等意外危险。“等到其他人注意到工友已经站在边缘区域,有时已经来不及提醒了,”姜振东解释说,红外线感应装置会在有人靠近高楼边缘2米范围内时作出语音预警,这些记录也会上传至“智慧工地”监管平台,从而针对经常发出临边预警的位置,再进行提醒和加固,科学高效地防范安全隐患。得益于物联网感知设备,系统会自动预警预报隐患,未戴安全帽、未穿反光衣、在工地吸烟预警、扬尘噪音超标预警等都能及时落实整改到人;工地线上危大工程审批、机械设备运维、动火巡检机器人等功能,则重点用于保障工程质量。

“塔司钉”填补监管空白

高空作业的设备塔吊,因驾驶员操作疏忽、超负荷起重等因素,易造成塔吊碰撞、倾覆、断裂、重物击打等安全事故。为此,“智慧工地”监管平台重点打造智能塔吊风险预警场景,项目方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需求新增名为“塔司钉”的模块。智能感知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力、力矩、变幅、高度、回转、行走轨道等运行参数,在到达危险临界值时启动紧急信号;塔吊的吊钩上安装了可视化设备,司机可以直接在驾驶室里看到吊钩视角的画面,有效避免盲区作业。除了智能硬件的提升,司机在登上塔吊前需实名登录系统,使得仅允许持有相关特种作业证的人员操作塔机这一规定的落实情况,被纳入监管范围。

“智慧工地”的监管平台已有10个应用场景投入使用,其中有一些场景,通过AI(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新技术,填补了过往的监管空白。“‘智慧工地’监管平台,不仅是对工地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的流程重塑,其价值更在于数据打通产生的带动效应,”在黄浦区建管委建筑管理科相关负责人看来,这套系统还能够满足政府端监管需求,打通工地端和监管端之间的信息流转链条,实现企业资质、人员资格、项目推进、市场监管、现场检查等各类数据的互联互通。数据流通的价值,构建每个项目的风险矩阵,形成工地画像,构建项目风险等级分级监管机制,对高风险项目开展专项检查集中治理。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智慧工地”的数据将与“一网统管”进一步对接,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形成高效、协同的处置闭环。最大化地发挥企业与主管部门之间,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动效应,实现企业-主管部门-区级平台的“三级处置响应体系”。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热门话题
精彩推荐
今日推荐
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