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录我们的“青春海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王 畅 李盛林 杨东承
训练场上官兵们整齐列队,他们胸前佩戴的红花,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格外鲜艳。站在队伍中的“C”位,承接着战友注视的目光,下士郭敏杰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大学一年级,郭敏杰报名参军,随后被分配到了遥远的新疆。
从家乡到乌鲁木齐,跨越3000公里。踏上征程,他心怀期待。新训不久,连长的一次动员让郭敏杰心潮澎湃。第二天,他就向组织递交了上高原驻训的申请。
西陲高原有多远?那个时候,这段距离,郭敏杰心里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
第一篇“驻训日记”是在郭敏杰上高原一个月后写的。在经历了一段挫败感与成就感相伴相生的适应期后,他觉得,“勇气,唯有勇气,才是锤炼人迅速成长的关键因子”。
独处的时候,他格外想家,但又不是大学时代那种单纯的想念与牵挂。这些细微的情感变化,让他变得更加上进,更加懂得“融入”的力量。
一次,以班为建制组织3000米跑考核。按照要求,每个班 “按照平均成绩来登记”。那段时间,战友们都自觉加练,训练场上一派热火朝天景象。郭敏杰也没闲着,可到了考核那天,情况却和他料想的不一样。
那天,郭敏杰的双腿好像灌了铅一样,成绩出来了,全连他的成绩垫底,班里的成绩也被拉了下来。连里讲评,听到其他的先进班受到表扬,他和班里战友就像霜打了的茄子。
郭敏杰很清楚,在高原上,想要追平“差距”,必须付出成倍的努力。他在日记中写道:“每次奋力拼搏,都要实现一种跨越,而这个‘距离’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海拔高度,抑或地理位置上的标尺数据。”
这个时候,老兵张亚强走进了郭敏杰的世界。他为郭敏杰讲述了自己的“兵之初”——
那年夏天,张亚强迎来了第一次高原运输任务。那时他是个新兵,刚成为驾驶员不久。“这趟给山上战友运送物资,路况复杂,且都在海拔4500米以上,打起精神来!”接到任务时,他被安排担负“副驾驶”岗位。
就在那次途中,他们遭遇了山上突然滚落巨石的险情,张亚强和师傅一起双手“打死方向盘”,硬生生地把车头“别”到路的另一侧……看着巨石擦着车头滚下山崖,张亚强惊出了一身冷汗。
重新踏上征途,师傅问:“第一次当副驾驶就差点‘报销’在半路,怕不?”
张亚强坚定地回答:“不怕。”师傅笑着说:“哪能不怕呢?战胜恐惧的唯一办法,就是在恐惧面前不低头。”
张亚强的讲述,让郭敏杰深受启发。当晚,他写了一篇日记,只有一句话:“下个月考核绝对不能再垫底。”
成长是什么?在成长的地图上,超越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不再恐惧”的郭敏杰,为自己制订了一份“加练时间表”,一个月后,他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3000米跑考核成绩优秀,另有2个单项进入了全连前三的标兵行列……
离开家,来到环境恶劣的高原;从不适应到逐步适应;从连队垫底到训练新秀……这些成长中“质的飞跃”,投影在本子上成为了驻训日记,就像郭敏杰写的那句:“成长,是考核中提高的秒数,这段距离,却无法用计量单位去衡量。”
(本文节选自2023年2月20日《解放军报》“中国边关”版。)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编辑: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