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棵105岁的樟树是武汉植物园中最老的树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希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辉 通讯员 陈长丽 江珊
【资料图】
筹建于1956年的武汉植物园,树木众多,一片苍翠。其中有多少百年古树?经过大树普查,答案已经揭晓。
树干悬挂的一张张“身份证”显示,该园启动的大树及古树名木系统培育专项行动,意在有的放矢地保护,此举在国内植物园也不多见。
池杉古树后备团最大
“这是柏木,约84岁,是古树资源培育目标。”近日,邓女士带着孩子到武汉植物园游玩,发现很多大树上挂着蓝色金属牌,除了文字信息,还附有二维码,让游客在游玩中认识树木。
这些树木“身份证”,是武汉植物园大树普查的成果。从2021年底开始,普查由该园园艺保育中心从事大树保育的孙攀具体负责,历时一年有余。
“接到这项任务时,压力还是蛮大的。”孙攀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用脚丈量园区,绘制了园区植物分布缩略图,并根据“落叶树种胸径在20厘米以上、常绿树种胸径在15厘米以上”的标准,测出2300余棵大树资源,涉及32科、70种。
除了测量树木的胸径、高度等基本数据,还要记录它们的生长状态等。“哪些该修剪,哪些该复壮,哪些有树洞、伤口需要修复……一树一档,以便跟进养护。”孙攀介绍。
有了这些档案,园中的大树资源一目了然:2300余棵大树中,树种数量排列前三的,分别为池杉、湿地松和樟树;迁地栽培大树胸径30厘米以上、乡土园林树种胸径50厘米以上的,分别有280余棵、470余棵。
经过筛选,孙攀等人选定108棵大树测定树龄,再利用同树种之间胸径的大小加以类比,得出鉴定结果:古树3棵,分别是约105岁的樟树、约103岁的臭椿、约102岁的池杉;50年以上的古树后备资源276棵,隶属13科24属30种,树种最多的依次为池杉(59棵)、樟树(51棵)、二球悬铃木(48棵)。
如何正中树心测树龄
此次古树年龄鉴定,由该园植物多样性中心森林生态学学科组组长党海山团队完成,他们使用了树木生长锥这一工具。
用树木生长锥测树龄,需要钻到树心取样,再数年轮。但如何选点打孔,且能不偏不倚正中树心?
党海山介绍,越接近地面,测出的结果越真实。由于生长锥的扳手是手动的,需要转圈,所以扳手长度决定,离地高度的最低为30厘米。测量过程中,还要避开有虫蛀的空洞区域、树枝分叉和有树结的点位,以减小误差。在平原地区,树心一般位于树的正中心,手动扳手往里平着推生长锥即可;而在有坡度的地方,受重力作用,树心往往上偏,需要特别注意。
数年轮时,还要防止“伪年轮”的迷惑。例如,遇到气候异常或病虫害时,树木有时会一年出现两道年轮,有时会缺失年轮,此时需要与相邻同种树的取样类比,从而进行甄别。
“古树中,树越大,空心的概率越大。”党海山介绍。他们利用程序建立数学模型,根据取样算出平均年轮宽度,从而得出估算数据。
测完树龄后,还得用石蜡将打孔的小空洞塞满、封口,以防止病虫害和雨水腐蚀。
“一树一策”精准保养
“要护树,树木健康长寿最重要。”孙攀说。一树一策,对每棵大树进行精准养护管理,是重中之重。
武汉植物园法桐大道王莲池旁,一棵黑松拄着3根钢“拐杖”。“这棵黑松有些倾斜偏冠,一旦倒伏就很难存活,必须给予支撑。”孙攀介绍。
记者看到,有的树干涂抹着绿色的“颜料”。“这是伤口愈合剂。”孙攀解释。
一对枫香树,一棵约38岁,一棵约46岁,结满了果子。“这是去年4月我们对其复壮的‘硕果’。”孙攀说。他们在树的四周挖了许多长1米、宽0.4米、深1.2米的坑,埋入管道,直达树的根部,坑里填入有机肥、碎木屑等,还可补水、施药。
人文自然相融合科普
启动大树及古树名木系统培育专项行动,是有现实性和前瞻性考量的。
武汉植物园副主任刘宏涛展望该园百岁华诞愿景:“游走在林木翳荟的园内,观赏健壮的大树及古树名木,再回眸这项工作,其意蕴深远尽在此间。”
刘宏涛介绍,该园有60多年历史,当初的树木及植被,都是从小树开始种植的,栽植密度较大。随着树木长大,树的间距变小,出现“树吃树”现象。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现象会更加明显。因此,合理调控株距和抚育树木,是确保树木长久生长的必要措施。大树及古树大数据调查,是实施“一树一档一策一景一故事”综合保护的基础工作。
武汉植物园是植物资源储备和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重要基地,而树木是承载该园历史、文化和科研积淀的重要载体。同时,武汉植物园是科普教育重要窗口,园方想通过大树及古树名木培育,融入植物学、树木学、人文、历史、艺术等,开展科普教育。